世界算法看琶洲——这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
先看一个数字:4年,40倍。
9月22日—23日,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暨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海珠区举行,从首届200多支参赛队伍,到如今全球超8000支队伍,数字狂飙40倍——这背后不仅是赛事影响力的跃升,更是海珠区锚定人工智能、提前布局产业未来的远见与决心。
这场大赛,藏龙卧虎。
既有顶尖算法的巅峰对决,也有创意无限的技术创新:光影焕像用无限3D世界生成技术描绘宏大的虚拟世界,动易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让算法触手可及,佳知慧行的卫星算法直击太空,Markopolo.ai则把全球商业智能带入中国市场……一批创新力量在海珠集聚成势,让这片区域成为人工智能未来的试验田与策源地。
这不仅是一次算法竞赛的舞台,更是一扇观察广东人工智能实践的窗口。
琶洲算法大赛所折射的,是海珠把人工智能放进真实场景的探索,是广州将人工智能作为“关键一招”的选择,是广东以“人工智能+”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,也是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生动注脚。
从琶洲到海珠,从广州到广东,中国正在用一次次具体的创新行动,把人工智能从概念推向产业,从愿景走进生活,并在全球竞争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。
攻坚之势,顶天立地
在海珠区,算法从不“高冷”。
从这次的大赛里,“顶天立地”的算法就可见一斑。它走进街道,走进场馆,也飞向太空。
正因如此,这场大赛成为观察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窗口。它是一次“破圈”,把琶洲推向世界级舞台,让广州成为全国算法应用的风向标。
在比赛中,有一道特别的赛题,它要让算法“入苍穹”。
这是海珠区企业佳知慧行出的赛题,开发出一个能在卫星上运行的视觉分析算法。
参赛初期,大赛组织者为选手提供了独家在轨卫星数据和卫星模拟环境,供选手用于模型训练。这些“太空视角”的一手数据,是在公开数据集中找不到的稀缺资源。
因此,用这样的数据训练出来的算法模型,也注定独一无二。
到了决赛阶段,优胜者的算法将上传真正的在轨卫星,在太空中运行。
这意味着,来自琶洲算法大赛的一行行代码,在某一刻,会在数百公里高度的太空轨道中“翱翔”。
“亲眼见证自己的算法在轨道上‘奔跑’,选手也能获得成就感与荣誉感。”广州佳知慧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刚说,从参赛情况来看,选手们的表现远超预期。尤其是进入决赛的团队,不仅充分理解了赛题的核心需求,还对算法进行深度优化,开发出的算法都极具实用性。
当然,算法上天并非炫技。它的最终价值,仍在于脚踏实地的应用。
“比如,本次赛题的交通路网分析算法,可以对全球范围进行卫星图像采集,并对道路网络进行识别和分析,特别适用于为铁路、高速公路等大范围、跨区域的项目规划和管理过程提供辅助。”何文刚说。
这样的赛题,不仅集中展现了我国在太空领域的硬核实力,也精准呼应了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中“人工智能+”民生福祉的战略方向——算法不再停留于代码,而是“顶天”入轨、“立地”解难。
如果说“顶天”的算法在挑战地球的天际线,那么“立地”的算法,就是在平地上建起一座虚拟的世界,展现出中国在3D生成与空间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先水平。
光影焕像,一支源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创业力量,展示了仅凭图像或文字即可生成高精度、可交互、带语义的3D物体与场景的技术。
近期,国际知名团队发布了“无限3D世界生成”模型,引起轰动。
而光影焕像还能更进一步,此次参赛的项目就是团队自主研发的“三维物体与场景生成基座模型”,不仅能生成3D场景,在这个3D场景里,每个物体都独立可交互。
“进入这个场景,你可以拿起一杯水,也可以打开一个电脑,与场景互动起来。”光影焕像联合创始人田飞鹏说。
这种能力不仅颠覆了游戏与影视行业——过去几周才能完成的3D建模,如今几分钟即可完成;更重要的是,它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训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。机器人能够在虚拟场景中先行学习,逐步掌握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与操作。
“机器人可以在我们的大模型生成的虚拟场景中训练,跟物体产生交互,从而提升智能化水平。”田飞鹏介绍。最近,在海珠区相关部门的牵头下,光影焕像已与多家游戏企业对接,正筹备在海珠注册公司。
这些背后都映照出海珠的战略取向:不追求“大而全”,而是聚焦“可落地、可应用、可盈利”的垂类模型,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走向产业化、价值化。
今年,《海珠区加快推进“人工智能应用+”行动方案》出台,锁定12个重点领域,构建起“模型为引擎、数据为燃料、算力为基座、人才为支撑、场景为试炼、生态为土壤”的完整体系。
依托琶洲模方、广州(琶洲)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等平台,海珠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超170个。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备案27个,占全市56.3%,稳居全省第一、全国第三;完成算法备案197项,全国第五。
海珠的雄心,不只是比拼代码,更是一次验证:人工智能如何真正与经济社会融合,如何在“人工智能+”时代顶天立地、落地生根。
当算法在卫星上运行,当虚拟世界的物体可以交互,当大赛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,海珠已然成为全球算法生态中不可忽视的节点。
群贤毕至,汇智成潮
传统电商营销就像一位面包师每天手工制作面包——耗时费力,还很难保证每次出炉都完美。而来自纽约的Markopolo.ai,要做的是一座“智能面包工厂”。
这个生动的比喻,是这支美国创业团队在琶洲算法大赛上的阐释。
该公司软件工程师Farshid Ahsan(法希德·阿赫桑)直言行业痛点:品牌方面临上万种营销工具却缺乏整合,73%的商机因人工限制白白流失,获客成本更是疯狂上涨222%。
于是,他们提出了“自主商业引擎”的理念——如同为每个品牌配备一位24小时在线的AI营销专家,从用户触达到成交转化,全流程无人化智能运营。凭借这一创新,他们成功闯入了本届琶洲算法大赛决赛。
“琶洲是中国AI的高地,能在这里展示技术,我们非常荣幸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都已经是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起点——未来甚至考虑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,吸引本地AI人才。”Ahsan毫不掩饰对琶洲乃至中国市场的期待。
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,谁吸引并留住了顶尖人才,谁就握住了未来的先机。
而琶洲算法大赛,恰恰为这些人才与技术提供了一个闪亮的窗口——它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之锋芒,更让一个个真实的人才故事走向台前,被看见、被关注。
“你们是如何处理企业那些沉淀多年的老数据的?”大赛中,一位评委的提问令广州第贰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冯韶彬印象深刻。
想象一下:企业数十载的旧数据静静躺在数据库中,犹如一座蒙尘的宝库,AI无法理解这类数据,传统方式靠人工整理和归纳,动不动就要花上一两天甚至更多时间。
而冯韶彬的团队给出的答案是:为每个数据表配上一张“数字名片”,给旧数据库建立新的主索引,用AI的方式解决AI的应用问题,打造AI原生的企业数据智能操作系统。
他举了个例子:一些媒体机构积压了数十年的资料,通过他们的平台,可让特定数据实现“秒级响应”。再结合该公司的“新闻撰写智能创作平台”,历史数据与最新采编的文稿、音视频素材融合,就能生成一篇有历史素材对比与总结的高质量新闻报道。
“我一直知道琶洲是广州人工智能企业聚集的地方,政策好、生态优、地理位置也便利。”冯韶彬曾任职多家知名企业,担任产品及营销总监、总经理等职,最终,他选择把创业的落脚点定在了琶洲。
早在首届琶洲算法大赛时,他并未参赛,但这场赛事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“种子”。如今,他终于带着自己的产品站上了这个舞台。
DataLobster联合创始人Kayra Kakcioglu也表示,来海珠参赛,不只是为了名次,更是希望让自己的解决方案站上全球舞台,并链接中国的企业、投资人和技术伙伴。
“中国产业基础雄厚,AI应用广泛。我们非常期待能在这里找到合作伙伴,推动技术真正落地。”在他看来,这次参赛已成为公司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步。
把这些故事拼在一起,这也折射出算法大赛的另一重意义:以赛为媒,把不同背景的创业者、研发者汇聚到一起,真正实现“天高任鸟飞”。它不只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个人才引进的“场景化平台”。有人因此落户,有人找到伙伴,有人看见未来。
数据也在印证这种趋势。
三届大赛以来,赛事覆盖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,累计吸引超万支参赛队伍,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选手占比超过六成。
通过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合作,大赛已评选出56位“琶洲领军算法师”、32位“琶洲新锐算法师”,并引进超300个人才团队,多梯度、梯队式的人才结构正在形成。
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,海珠区首创了“首席人才服务官”机制,由行业领军人为新落户团队提供辅导和资源对接。
“注册公司时不熟悉规则,相关部门直接安排专人一对一指导,一天就完成了全部流程。”冯韶彬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。
如今,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者人数已接近10万,带动上下游产业人才集聚超30万人。
9月23日,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暨生态赋能大会举行的当天,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(清华大学专场)也将在北京举行,海珠区集结优质企业,带来众多“薪”意满满的岗位。
海珠,正以其开阔的格局与包容的生态,吸引一批批开拓者、探索者和实干家奔赴于此,打造“高手与高手过招”之地。他们在这里交会,从这里出发,并肩驶向“数智”的星辰大海。
产业生态,星火燎原
在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现场,一幕颇具象征意味的场景引人注目:一台台人形机器人穿梭往来。
它们的出现,被视作大赛的“彩蛋”,把算法从幕后推向台前。看似轻巧的设计,却让人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可触、可感与可用——算法不再是高冷的公式与代码,而是带着温度走进现实。
这种“让算法站到舞台中央”的安排,早已成为琶洲算法大赛的一种惯例。
算法从不只停留在虚拟空间,而是要直面公众,展示产业化的“肌肉”。今年,原本的产业展台被全面升级为算法的“星光大道”,在灯光与掌声中,算法以更具象的方式融入大众视野。
短短四年,这场从琶洲起步的赛事,已逐渐成长为撬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。
回溯起点,2022年,海珠区就已前瞻性押注算法。那时,首届琶洲算法大赛只有200支队伍参赛,当时还带着几分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探索意味。短短四年,参赛规模已扩大到8131支队伍,增长了整整40倍。
规模的跃升,既来自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升温,也源于赛事自身积累的口碑。琶洲算法大赛形成了一种“看真本事”的氛围,规则公开透明,过程公正严谨,让全球团队敢于也愿意在这里同台竞技。
更重要的是,大赛没有停留在封闭的小圈子,而是持续迭代与扩容——从单一赛道到如今覆盖交通、医疗、工业、硬件等多领域的五大赛道;从国内竞技到吸引麻省理工、哈佛、清华等名校团队;从国内赛事到30多个国家选手同台比拼。
优胜团队甚至能直通“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”——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环节,这不仅是行业认可的象征,更让赛事具备了专业与权威的背书。
每一次迭代,都让赛事更接近产业前沿和世界舞台。正如本届参赛企业动易科技创始人兼CEO任晓雨所说:“琶洲算法大赛立足广州、服务湾区、面向全球,是算法领域的一张新名片。”
对于像动易科技这样的新锐企业而言,琶洲算法大赛既是竞技场,更是成长的加速器。
动易科技选择了AI创新应用赛中的智能硬件产品赛,成为唯一进入决赛的人形机器人团队。该公司以“全栈自研”作为核心策略,其自研的准直驱一体化摆线关节模组持续迭代进化,第二代关节模组峰值扭矩超590N·m,刷新同规格下机器人旋转关节模组性能新高度。同时,在全球首款全身摆线关节驱动人形机器人上,动易科技成功完成了“强化学习”及“全身运动控制”算法的集成与应用。
“我们认为,琶洲算法大赛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竞技赛事,更是一个促进产业与学术、技术与市场深度对话的国际化创新平台。我们相信,琶洲算法大赛正在为AI赋能千行百业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、汇聚全球智慧力量发挥着积极作用。”任晓雨说,对初创企业来说,这样的平台,不只是展示舞台,更是通向产业落地、链接人才的桥梁。
这种“以赛促产”的逻辑,正是大赛的独特价值所在。大赛并未成为一次性“秀场”,而是通过机制创新,把优秀算法直接对接到政务、交通、医疗等真实场景,加快成果转化。同时,海珠区还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,为优胜团队搭建融资通道,推动从比赛到市场的快速转化。
这种持续四年的积累,不仅是一场赛事规模的量变,更触发区域产业生态的质变。4年来,超60家企业,在这里完成了从参赛者到产业实践者的跨越。
今年5月,广州市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、湾区首个两地孵化模式的大模型孵化空间——“琶洲模方·清智孵化器”建成开业。
这一空间创新北京、广州“两地双核”模式,5月建成开业即确定入孵企业42家、入驻310人,带动8家企业总部、4家华南总部落地,覆盖空间世界模型、人形机器人、AI Agent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。
跳出大赛看大赛,更能理解其背后的“南粤雄心”。
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,广东出台12条“真金白银”的政策措施,加快核心技术攻关,助推广东形成产业链齐全、生态完备、应用广泛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格局。
广州则处于从“制造立市”向“智造强市”转型的关键时期,人工智能是广州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、破解城市治理精细化难题、巩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地位的“关键一招”。
作为广州的主战场之一,海珠区选择了人工智能极具潜力的切入口——算法。因为算法既是AI的底层逻辑,也是最能体现应用价值的环节。
这条探索路径以赛事为抓手,把算法放到最鲜活的场景里检验,让科研与产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。它不是单纯追逐规模,而是着力于把算法嵌入产业升级和城市治理的现实语境中。
数据证明,这条路径正在发挥作用。
过去四年,琶洲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,AI产业链条逐渐完善。腾讯、阿里、小米、唯品会等数字巨头集结于此,年营收超4500亿元,超3.8万家企业在此扎根生长。目前,超80家大模型企业实现盈利、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。
世界算法看琶洲,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赛事的故事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探索——强调应用牵引,突出产业落地,追求社会价值。
在全球人工智能版图上,海珠正以算法为引擎,推动广州和大湾区写下属于中国的数字经济答卷。
策划:龚晶
统筹:冯艳丹 谭超
采写:南方+记者 吴雨伦
报道团队:吴雨伦 刘珊 马艺天 周甫琦 李嘉益
摄影:苏韵桦
通讯员:谢惠强配资交易软件
深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